被軍政府釋放的囚犯離開監獄後,在一輛巴士上受到親友的歡迎。(美聯社:2025年1月4日)
1月4日是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77周年的獨立紀念日。然而,與過去相對平和的慶祝活動相比,今年的獨立日更具複雜性和争議性。緬甸軍政府宣布,将特赦約6000名囚犯,其中包括180名外籍人士。然而,與此同時,新實施的網絡安全法則對國内外的網絡言論自由進一步收緊,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擔憂。
昂山素季
緬甸軍政府表示,此次特赦是基于“人道主義與同情”的原則。然而,這一行動并未能掩蓋外界對其政治動機的質疑。被特赦的囚犯具體身份和罪名尚未公布,而廣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昂山素季依舊被關押。昂山素季自2021年軍方發動政變以來,已因多項指控被判27年監禁。
這并非軍政府首次利用節慶進行大規模特赦。去年同一時間,軍方曾釋放9000多名囚犯。然而,許多人權組織指出,這些特赦往往隻是軍政府的表面文章,其目的是緩解國内外對其壓制人權的批評,而非真正推動社會和解。
在特赦行動的同時,緬甸軍政府于1月1日正式實施了一部新的網絡安全法。這部法律以維護國家安全爲由,進一步壓縮了緬甸公民的網絡自由。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核心内容:
嚴控VPN服務
新法規定,未經授權提供虛拟專用網絡(VPN)服務的個人或組織,将被處以一至六個月的監禁,或高額罰款。VPN長期以來是緬甸公民繞過政府網絡審查的重要工具,通過它,他們可以訪問被封鎖的網站或應用程序。去年已有報道稱,使用VPN的用戶被安全部隊查驗後遭罰款甚至拘留。
1.數字平台責任強化
數字平台運營商被要求删除、停止或防止傳播可能引發“仇恨、分裂或擾亂社會穩定”的内容,否則将面臨警告、罰款、停業甚至被列入黑名單的處罰。
2.數據保存與上繳
平台服務商必須保存用戶的姓名、個人信息和網絡活動記錄長達三年,政府可以随時調取這些數據。這一規定引發了對隐私權嚴重侵害的擔憂。
3.擴大執法範圍
新法不僅針對緬甸國内,還規定當局有權對海外緬甸公民實施法律追責,進一步擴大了對信息流通的掌控範圍。
緬甸自2021年政變以來,社會動蕩不斷,抗議活動此起彼伏。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成爲反對派組織活動的關鍵平台。Facebook、Telegram等應用程序不僅被用于信息傳播,還成爲武裝抵抗力量集結的工具。軍政府顯然意識到,網絡空間已成爲對其統治威脅最大的戰場之一。
爲了應對這一挑戰,緬甸軍政府借助中國和俄羅斯提供的技術,強化對互聯網的監控能力。這些技術不僅包括封鎖特定網站和應用程序,還涉及對加密通信的解密和追蹤。
然而,這種高壓手段可能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網絡封鎖無法徹底切斷信息傳播,反而會推動抗議者尋找更隐秘、更去中心化的技術手段。這種“信息戰”的升級可能讓緬甸社會陷入更深的撕裂。
緬甸軍政府的網絡安全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人權觀察組織譴責這一法律爲“全面壓制網絡自由的工具”,并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對緬甸政府的制裁。
與此同時,緬甸反對派質疑軍政府的選舉承諾。他們認爲,軍方所謂的“民主選舉”不過是延續其統治的幌子,無法真正反映民意。緬甸全國民主聯盟(NLD)的一名流亡成員表示:“軍政府釋放囚犯的舉動是一種表面裝飾,而網絡安全法才是真正的核心戰略。”
緬甸的獨立紀念日本應是全國團結的象征,但在當前政治局勢下,這一日子卻成爲軍政府鞏固權力和控制社會的工具。特赦行動是否能真正緩和社會矛盾?仍需觀察。然而,網絡安全法的實施無疑讓緬甸公民的言論自由進一步縮小。
對于緬甸而言,真正的和平與發展之路,或許在于建立一個包容、多元的政治體系,而非依靠高壓和控制來維持短暫的穩定。
國際社會能否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也将成爲未來局勢發展的關鍵。
來源:大灣區新聞周刊
編輯:小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