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时报》湾新社广州讯,记者南渡报道】在文学与历史的交响中,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以一场沉浸式诗舞剧演绎城市文化记忆,书写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答卷。5月6日晚,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黄埔区图书馆主办的“水流云在:鲁迅与黄埔——第五届黄埔诗歌音乐会”在香雪馆报告厅成功举办,通过诗舞剧形式传承鲁迅思想精髓,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构筑起图书馆作为城市精神地标与文化创新引擎的双重支点。
深耕文化沃土,构筑全民阅读新场域 “黄埔诗歌音乐会”作为黄埔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 自2021年首创以来,足迹已遍及莲塘村、迳下村、长洲岛及南岗街居民,以“移动艺术图书馆”的创新形态突破物理边界,让诗歌艺术浸润城乡肌理。本届诗歌音乐会更以诗舞剧展演为载体,对文化根脉的溯源,探索空间叙事与文学表达的深度融合,构建起“阅读-艺术-历史”三维联动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以诗舞剧为媒,致意鲁迅先生 诗剧《水流云在:鲁迅与黄埔》由诗人黄礼孩以鲁迅先生在黄埔军校演讲这一重要的文化事件为背景所创作。该剧已于2024年第11期《广州文艺》发表。本次诗会,主办方邀请广州智仁实验剧场进行创作展演。编导肖智仁说:“此次,我们邀请了著名编舞家侯莹老师从黄礼孩老师的诗剧中节选精神性强烈的诗歌,通过鲁迅、许广平、廖同学、歌队等人物的重新编排,来构建一个诗舞剧文本,尽管不是全本,但诗剧依然富有可视语言的连贯性与丰富性,我试图以肢体及现场音乐的‘不可言说性’进入鲁迅复杂的精神世界,在诗性空间中,演绎一场‘凝视之光’,燃烧出当代艺术的仪式感。因为时间短,我们放弃了现实主义手法,不是再现鲁迅先生在军校礼堂内思想激荡的演讲现场,而是从诗剧中抽取充满能量的诗剧篇章,观看鲁迅先生存在的精神图像,呈现永不磨灭的鲁迅”。在诗剧演出结束后的30分钟的分享环节里,不少观众纷纷表示,诗剧充满探索精神,带来了惊喜。“这个被雨水浸润的夜晚,我在黄埔区图书馆,看到了鲁迅。这部诗剧是时空的艺术,也是视听的艺术,在短暂的50分钟里,掀起时代的风浪,呼唤永恒的精神,穿透无穷的远方与无尽的人,将鲁迅的魂灵招来这个黑暗的剧场,迸发出惊人的辉光。越是思索这部诗舞剧,越是意犹未尽。今夜我收到了一枚孤星、一柄暗火,我知道它们在闪烁着”,黄埔区作协会员雷涛观后在朋友圈这样分享。

跨界融合,一种沉浸文化的新生 本届诗歌音乐会突破传统朗诵模式,以诗舞剧形式实现文学、舞蹈、戏剧、音乐的跨界对话。舞台设计师杨参以“窗”为视觉符号,创造一个内看外看的艺术空间,而灯光师阮仕登通过光影来表现剧情的氛围与情绪,将报告厅转化为沉浸式剧场;而整场诗剧的背景以流动的黑白木刻来营造素雅的氛围,也把诗的品质和盘托出。青年编舞艺术家肖智仁与宾少妍、昌立轲、Burova Daria等舞者一起创作,他们倾注热情,听取诗意的召唤,找到生命的对应影像,延伸向一个充满思想张力的鲁迅。音乐人ZKAY为诗剧进行了音乐创作,时而风轻云淡,时而暴风疾雨,在轻与重、明与暗、快与慢之间,一起交织出人物多维度的世界。现场就是即时发生的戏剧。导演安排诗人粥样与歌手刘雨涵一起演绎一个诗剧片段,在刘雨涵演唱半句之后,粥样轻声重复朗诵这半句,这样的艺术互动产生了奇妙的节奏。刘雨涵从一开场的吟唱,过渡到中间的清唱,到结束的再吟唱,那带有颂歌式的圣颂充满了诗意与神性,延伸了文本意蕴,表达对剧中人无尽的情愫。这样抽象化的诗剧展现,一如诗人盘予观看后说的:“诗句在肢体的流动间穿梭,你可以看见光和黑暗,也可以看见光和黑暗以外的东西”。

黄埔区图书馆将“诗歌音乐会”锻造为区域文化名片。从乡土中国到都市现场,从文献典藏到空间叙事,这场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原点的文化实践,既解码了黄埔军校的红色精神密码,更以诗剧为棱镜,折射出新时代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的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记忆的基因库,更是文明再生的孵化器,在墨香与舞步的交响中,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当代文化诗篇。
(通讯员:王霞、攝影:游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來源:大灣區新聞周刊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