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效率工具到文化載體
香港特區政府部門率先試用「港版DeepSeek」(HKGAI V1),表面是行政效率的革新,實質是一場深層的「文化戰略」實驗。這款基於中國本土AI巨頭深度求索(DeepSeek)全參數微調的模型,不僅支援粵語、英語、普通話的「兩文三語」,更植入了香港本地知識庫與價值體系,堪稱「一國兩制」在科技領域的具象化。
政府部門試用AI輔助辦公,看似是流程優化,實則暗含兩層深意: 技術主權的「軟性宣示」,當全球AI技術被美國巨頭壟斷時,香港選擇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既是對「技術依賴風險」的警惕,亦是對「自主可控」路線的背書。此舉打破西方對AI話語權的壟斷,更呼應中央「科技自立」的戰略。 本土文化的「數位復刻」,HKGAI V1的粵語能力與本地知識庫,不僅是語言工具,更是將香港獨有的法治精神、商業邏輯、甚至市井文化,轉化為可傳播的數據資產。此舉既強化本土身份認同,亦為「大灣區融合」提供文化緩衝帶。


海外華文媒體:從「傳聲筒」到「敘事者」 港版DeepSeek的全球發佈,對海外華文媒體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過往,華媒受限於語言壁壘與技術門檻,在國際輿論場中常淪為「二手資訊」搬運工。而今,多語言AI工具的普及,或將改寫這一格局: 不僅是打破「翻譯依賴症」,華媒還可借助DeepSeek即時生成高品質的多語種內容,擺脫對西方翻譯工具的技術依附。例如,粵語新聞能直接轉譯為英語或馬來語,且保留方言的在地性。

重塑「話語敘事權」,AI生成的深度分析與評論,可突破傳統媒體的產能限制。華媒若能善用此工具,或可從「事件報道」邁向「議題設置」,在國際輿論中爭奪定義權。
然而,風險亦不容忽視——若華媒過度依賴AI生成內容,恐加劇「同質化」與「文化失焦」。如何在技術賦能下保持批判性與原創性,將是關鍵課題。

DeepSeek出海,華文教育的「破圈利器」
傳統華文教學受制於師資與教材,而AI可根據學生的語言背景(如粵裔、閩裔、客裔)生成個性化內容,甚至模擬方言對話。此舉既能降低教學成本,亦能解決「第三代華裔母語斷層」的痛點。
身份認同的「黏合劑」,海外華僑的「離散經驗」常伴隨文化撕裂感。透過AI生成的歷史敘事、節慶習俗甚至家族故事,華僑青年得以在虛擬空間中重構「華人共同體」的記憶框架。
更深層次看,此技術或將挑戰西方主導的「文化單極化」。當華僑社群能以母語無縫接入全球資訊流,英語的「文化霸權」地位必然鬆動,多元文明共生的可能性由此萌發。

技術狂歡下的「冷思考」
港版DeepSeek的推出雖值得喝彩,但若僅停留於技術樂觀主義,恐將陷入三大陷阱:
「數據殖民」的隱憂:本地知識庫的構建,需警惕淪為權力話語的「數據樣本」。若政府壟斷數據標註權,AI輸出的「香港價值」恐淪為單一意識形態的傳聲筒。
「文化扁平化」危機:AI的「高效」本質是標準化,但粵語的九聲六調、歇後語的市井智慧,能否在模型中被完整保留?當文化被壓縮為數據標籤,本土性恐遭技術理性消解。
「倫理真空」挑戰:政府部門使用AI處理公共事務時,如何確保決策透明?若市民質疑AI的公正性,現行法律能否追溯算法責任?這些問題若不解決,技術革新反而動搖治理威信。

香港的「橋樑使命」與大灣區的「協同未來」
港版DeepSeek的全球發佈,標誌著香港正從「國際金融中心」悄然轉向「科技文化樞紐」。其意義不在於複製另一個ChatGPT,而在於以「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搭建中西技術與文化的轉譯橋樑。
對內方面,作為大灣區的「數字試驗田」,香港可將AI治理經驗輸出至內地,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與倫理規管協同。 對外可憑藉國際化語言能力與法治信譽,香港可將DeepSeek推向「一帶一路」倡議沿線,成為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技術載體。
這場AI革命,終極目標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讓技術成為文明對話的「潤滑劑」。當港府以「先行者」姿態擁抱變革,我們期待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一個「技術向善、文化共榮」的新香港敘事。
《大灣區時報》總編室 2025.02.26
來源:大灣區時報
編輯:總編室